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网大渡河畔的红色记忆

发布日期:2021-04-2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苓玉 陈果  字号:[ ]

 

    兴隆湖畔,央企水电七局总部办公楼陈列馆外,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的红色“招牌”,吸引着来往者的目光。随着讲解员的步伐走入展厅,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满带沧桑的文物,再现了无数七局儿女,披肝沥胆的奋斗历程。
100把铁锤、200根钢钎、60盏马灯,英雄的大渡河畔,打响龚嘴水电站第一炮的传奇故事和背后不断翻新的时代图纸徐徐展开……


    蜀道难
    龇牙咧嘴的峭壁,蜿蜒崎岖的碎石路,放眼望去,似是被群山吞进了肚里,纵生出双翅膀,也插翅难飞。李作久坐在进川的汽车上,胃里翻江倒海,豆大的汗水挂在额头,脸色煞白。
    李作久本是三门峡搞宣传、编报纸的一位“文人”,因着领导一句“我们要全力支持大西南,这是国家的号召”。他这个完全不懂工程的“门外汉”,便踏上了支援“三线建设”的入蜀之路。
    黄昏时,车子驶入龚嘴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特别的楼房,火砖墙,两层,屋顶盖满了稻草;耳畔传来的是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与风呼啸而过的嘈杂声,“这可不是我想象中的工地。”李作久觉得脑子被这机械声给炸醒了,自己的心也被这阵风吹凉了。
    后来李作久才知道,这座特别的楼房已经是对他这个文人的“特殊照顾”了。早前来的“拓荒者们”可没有他这么好的待遇,他们来时不仅没有房子住,连盖房的草都是自己爬山割来的!
    龚嘴是个没有晴天的地方,三天两头的下雨,工人们工作时,浑身湿个精透,许是仗着年轻气盛,这么湿嗒嗒的干着活也没什么不适,只不过晚上回去脱了鞋,发现脚底板因泡水会变得皱皱巴巴,怪难看的!
    除去这些,最令人烦忧的便是饮水问题了。因为河沟里的水全部都是泥浆浆,百分之八十的人喝了都得拉肚子,于是大家想到一个招数,那就是弄点白矾放一放,净化一下,凑合着喝了。
    日子在一天天的忙忙碌碌中过去,时间在雨水的浸泡里溜走。在路没修通,线没架起,机械没到位,一无设备,二无动力的情况下,这群“莽撞”的建设者在17个小时架通横跨大渡河长144米的人行索桥,不到10天修建起34公里的简易公路,70天修通横跨大渡河长110米,载重60吨的公路铁索桥,6个月内修建了6万平方米的简易住房,完成土石方开挖70万立方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乎?
    齐聚力
    大渡湍急巨浪淘,翻腾恶水冲云霄。上下一心齐聚勇,踩浪踏波创天骄。
    电站建设之初,施工条件恶劣,生产设备简陋,必须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修建任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生产后生活,没有可参照的先例,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魏大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他已经连续多日加班加点,几乎24小时的连轴转了,在一天仅有的几个小时睡眠时间里,想着那一个又一个被毙掉的方案,心中充满焦虑。“7台机组全部放在地面这上,还要搞个能够承受到原子弹打击的盖顶,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呢?”
    在中心线上灌浆后头的100米处,一位工人的钻头不小心掉了进去,爱在现场“东看西瞧”的马西斌拿手一摸,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下点碎沙子,下去以后多给点水,往下一使劲,就能上来了。
    王贵友是个倔脾气的人,三次负伤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施工现场,拄着拐杖仍然坚持战斗,每天早上7点就早早的上班去了,被大家称作“王铁人”。
    当然,这里不是没有人想逃走,这穷山恶壤,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亦看不见未来的路,有的只是咆哮的大渡河水,似是述说着对家人绵绵不绝的思念,内心无尽的苦闷与孤寂。
    面对耷拉着脑袋的年轻人,党员张震明就一句话,“我们为了建设这个电站,既然来了,你就得安下心来,把这个电站建好,来了是不能走的,走了就是逃兵!”
    建设者们顶风冒雨,在悬崖陡壁,在激流险滩,在竖井洞穴,在积水泥潭中,苦干巧干,搬走了百丈崖下的山头,“驯服”了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水。
    1967年2月26日,截流成功了!
    树丰碑
    李作久清晰的记得,1971年12月26号,毛主席生日这天,出了一个油印报纸,标题叫“抓革命 抢发电”。
    湍急的大渡河水沿着机壁从水坝倾泻而下,第一台机组发出了第一声轰鸣。通电了!工地上下一片沸腾,多年拼搏的心血,在此刻化为对党和国家的郑重献礼。
    这群“光明使者”终于为这深山,这漆黑的大渡河畔送来了光与热,开始了它造福人类的使命!
    如今的龚嘴水电站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巍然矗立,默默付出。它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尊丰碑,它就像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惊涛骇浪,它是七局儿女的创业史,亦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史。它的存在,是多重因素下的偶然所成,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发展道路,自立自强的历史必然。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水电七局带着“长河第一坝”的荣光,强队伍,育本领,凝精神,当铜街子竣工尾号停歇,便匆匆投入改革发展的浪潮,从传统水电业务向非水电拓展,从四川延伸至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不知历史,无以图将来。我们看到七局陈列馆里,新一辈的七局人正踏着前辈们的足迹,以骨血里的红色基因,去开拓属于他们的精彩未来!(张苓玉 陈果)

原文链接:http://app.cloud.ce.cn/a/e/b/b/content_wap_44242.shtml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