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工人日报 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全新“算法”

发布日期:2021-10-28   信息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李娜   字号:[ ]

站在高山峡谷间仰望一线蓝天,在宁静的营地里留下脚步匆匆……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的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是国家清洁能源重大工程、国家和四川省重点电源项目,虽然施工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作为中国水电七局·华东院联合体杨房沟的副设计总工程师魏海宁却依然忙碌。

从业十余年,他和团队第一次如此长时间与一座电站建设捆绑在一起,魏海宁时刻绷紧着一根弦。在他看来,设计、科研、施工单位节奏同步、深度融合,这是一场极具示范性的共同体实践,带来了关于“1+1”究竟何解的全新算法。

“传统水电建设管理模式,设计是上半场,施工是下半场,而杨房沟水电站需要总承包团队‘全场跑’。”魏海宁感叹,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最大程度挖掘潜力,带来的是明显的工程效率和效益。

我国水电建设早期主要采用“自营式”管理模式,即由一个主管部门下的设计院和工程局设计施工,建成后移交给电厂。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水电开发成本越来越高,作为杨房沟水电项目的业主单位,雅砻江公司创新采用EPC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国电建集团旗下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体承建项目,并组建了设计施工深度紧密联合的组织机构——联合体总承包项目部和项目技术管理团队。

“水电工程的地质情况变化非常大,很多断面在地质勘探阶段无法全部覆盖,大坝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局部断层。”中国水电七局华东院杨房沟总承包部党工委书记陈雁高告诉记者,过去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在设计方面做进一步勘测并给出新方案之前,只能停工等待,而EPC下的联合体省掉了上述流程,原来需要两个月解决的问题,现在一两周就解决了。

“这是一场高质量的‘减负’实践,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安全、质量和水保方面的管控。”驻扎在杨房沟水电站的长江委监理杨剑峰坦言,传统模式下施工单位很多,监理需要协调每一个标段的工作,造成很多项目出现滞后,滞后就会影响效益。EPC模式下,施工方与设计方相互促进,施工进度得到有效保证,为监理方减轻了大量有关沟通协调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杨房沟水电站通过设计与施工多方面深度协同融合,创新运用地质监测预报等先进手段,在“全场跑”的赛道上,设计、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将设计单位技术优势和施工单位的现场经验、设备资源充分整合,减少了传统模式下设计、施工单位的低效沟通,突破了过去资源分散、关系复杂、责任模糊、工程投资难以控制的组织形式,实现了“降成本、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的目的。

“新的算法带来了‘1+1 >2’的效果。”陈雁高告诉记者,联合体之下,设计单位在出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时会主动与施工方进行沟通会签,充分考虑施工中的可行性、便利性;出图之后,施工阶段遇到的现场难题,双方也会积极共同解决问题,使设计产品更具施工可行性。

如今,在杨房沟,EPC初遇智能建造,不仅改变了传统水电建设智慧管理的碎片化状态,形成了覆盖全工程、全要素、多角色、多层级、全生命周期、多源数据全面采集共享的EPC项目智能建造统一平台,更创下多个“首次”:首个全面运用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首次实现大型水电工程全过程数字化质量验评,首次实现水电工程电力文档在线归档,首次系统梳理水电工程数字化配套管理考核制度体系……

“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率先开始的大型水电工程EPC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为新常态下水电市场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未来我国水电建设具有示范意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野对此评价道。

原文链接:http://www.workercn.cn/34070/202110/19/211019091259592.shtml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